“好房子”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完善标准规范,推动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如何建设“好房子”,成为改善民生、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任务。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在3月9日召开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上给出了答案——立标准、强科技、抓项目。三大举措是一个有机整体,标准引领方向,科技提供动力,项目保障落实。三者协同发力,将全面开启通往品质居住时代的大门。
立标准,是打造“好房子”的基石。标准的重要性是为“好房子”建设明确清晰的方向与质量规范,包括建筑设计标准、施工质量标准、环保节能标准、配套设施标准等。在建筑设计标准上,要充分考虑居住的舒适性、实用性与美观性,合理规划户型空间,注重采光、通风、隔音等细节设计。比如:将住宅的层高标准提高到不低于3米,足够的层高能够让室内空气流动更充分,减少压抑感。适宜的温度、湿度、净度、亮度等,蕴含着对人的身体健康的大量研究成果。施工质量标准则要严格把控材料质量、施工工艺、验收流程等环节,让每一栋房屋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建立环保节能标准,就是要大力推广绿色建筑材料、节能设备以及优化建筑节能设计,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为居民打造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配套设施标准也十分重要,完善的社区配套设施能够极大地提升居民的生活便利性和幸福感。
强科技,是打造“好房子”的动力引擎。住房既是一个传统产业,但同时又像汽车产业一样正在成为高科技集成的产业。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好房子”建设发生革命性变化。大量新型环保建筑材料的研发使用,提高了房屋的保温、隔热性能和绿色环保等。智能家居系统的应用,让人无论身在何处都能轻松管理家居环境,如提前开启空调、调节灯光、查看安防监控等,极大地提高了生活的便利性和舒适性。人工智能已开始应用了方案策划与设计,大大提高了效率、方案精准度和完善度。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能够实现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提前发现设计问题、减少施工过程中的错误和变更,提高施工与物业服务效率和质量等。科技创新是引擎,是提升“好房子”安全性、功能性、舒适性、低碳绿色和智能智慧的重要保障。
抓项目,是“好房子”走进千家万户的关键。推动“好房子”的建设标准落地和科技应用,最终要通过具体的项目来实现。因此,抓项目是让好房子走进千家万户的关键环节。要把每一个住宅项目都作为“好房子”建设样板工程,加强对“好房子”规划布局和统筹协调,加强全过程质量监管和安全管理。要将保障房项目建成“好房子”,让广大中低收入群体也能住上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要将一批“老房子”改造成“好房子”,让老房子焕发新活力,提升城市整体居住品质、人居环境水平和人文底蕴。社会各方面都要支持“好房子”建设、参与“好房子”建设。特别是要充分发挥房地产企业和建筑企业的市场敏锐性强和创新能力强的优势,带领“好房子”开发走在世界前沿,进一步打响“中国建造”的品牌。
摘自 《中国建设报》 2025.03.10 浙江工业大学中国住房和房地产研究院院长 虞晓芬